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作为国家级非遗“曹雪芹风筝”第四代传承人,2013年创办曹雪芹风筝手工坊,坐落于北京大观园芦雪庭内。曹雪芹风筝源于曹雪芹撰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风筝在南方被称为“鹞”,北方为“鸢”,因而得名。书中详细记载了风筝四艺—“扎、糊、绘、放”。现在,他的风筝梦愈飞愈高,愈飞愈远。

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

故土 故事 故物

十月的北京天朗气清,为拍摄87版红楼梦建立的大观园,虽并非曹雪芹所居原址,但因电视剧的长红成为红楼迷的集体回忆。

走过太湖边上曲曲折折的石板路,尽头便是芦雪庭。芦雪庭三面环水,“当时高人就说这里风水挺好的,天上有风筝飞,底下有水流。”从芦雪庭南侧进入,穿过屏风,北侧是缪伯刚创作的地方,画毡上有一条刚刚成型、还未上色鲤鱼。东侧是茶室,墙上挂着以蓝为底、红为辅的《福满人间》风筝。蓝色作为主体是反白画法中最难的处理,一旦画错无法更改。沙燕的两侧两侧膀角、配花和喙上,分别有一只红色蝙蝠。蝙蝠,谐音“福”,取幸福美满之意。

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

西侧,形形色色的风筝或挂在墙上,或立在地上。其中有一件六尺大小的《孔雀开屏》,花纹繁复,颜色层叠。这件风筝,他花费二十多天、上色三至五遍得以完成,传说这是古代公主选驸马时作祝贺之用的风筝。当胸的“孔雀开屏”象征高贵身份,两膀和双腿上画有代表富贵的牡丹花,取富贵之意,和两个膀角上画的一对白头翁一起,寓意“富贵到白头”。风筝中的艺术元素与位置并不固定,但需要整体意合。“每个艺术形态都是很有讲究的,比如膀角上面画一对白头翁,寓意‘富贵白头’,如果画两只乌鸦,那就不吉利了。”

《龙马精神》首映礼上,缪伯刚以电影名称为灵感设计制作了一件肥燕风筝,赠与成龙,成龙很是喜欢。他运用了中国传统五行“金木水火土”,其中“水”占画面七成,水生财,预祝电影大卖。

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

手艺是他生长的土壤。拍摄中,他常常要拿起手工坊里他熟悉的制作工具,“我们手艺人手上就是要有东西”。

缪伯刚与曹雪芹风筝的缘分,要追溯到大学时期。在北京的一次风筝艺术展上,他结识了师父孔令民。毕业后,缪伯刚在美术出版社工作,后到茶文化公司做品牌设计总经理。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保持着紧张的生活节奏,上班后乘车去师爷的家中学习。“当时师爷得有八九十岁了,我那个时候带着DV机把他说的话都录下来。”有时因白天工作过度劳累,缪伯刚会趴在桌子上睡着,但师爷仍然会接着讲,DV机也继续录。回家以后,缪伯刚通过DV机反复学习,打磨技艺。

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

现在,缪伯刚依旧保存着当年的影像。师爷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将手艺记录下来,供后辈参考。在师爷孔祥泽91岁大寿那年,缪伯刚送给他91个青苹果,“清清白白,不为名利”,把中国的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2013年,缪伯刚辞去工作成立公司。“我觉得又要上班又要传承文化,时间哪里够啊,我就干脆自己成立公司,通过公司的模式来运营和传承曹雪芹风筝技艺。”缪伯刚学生很多,但并没有选择自己的下一代承传人。他对徒弟有两个要求,第一要艺德,第二要喜欢。缪伯刚对艺德的解释是“守”艺,为社会服务,“如果学了这个技艺之后不外传,自己很保留,有什么用?”,而喜爱自然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门技艺。

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

社会“守”艺

就在缪伯刚童年长大的缪家村,他的第一只风筝在六岁那年起飞。现在,那片地已经建成风筝放飞基地,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为缪伯刚亲笔题词“那一年”。他小时爬树的地方作为古树林被保护起来,缪家村也成为浙江省3A非遗景区村庄。

2018年,为风筝寻本溯源,回归奉化,缪伯刚在宁波市奉化区莼湖街道缪家村建立了曹雪芹风筝博物馆,是第一家浙江风筝博物馆。村东沿溪,形成风筝主题公园、苗慧国学文创馆、苗慧学堂、莼元桃学院,缪家村也成为风筝文化特色村。在博物馆大厅中,有一尊曹雪芹手持风筝的雕塑,两侧分别挂有 “计利当计天下利,成名应求万世名”“南鹞北鸢,同修梦想”。博物馆里的研学基地从当地农民集体采购食堂所用食材,许多人能在家门口就业,游客多了,农家乐也多了。“真正的传承不光是手艺,更多是一种带动。”

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

曹雪芹曾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写到,他有一位朋友于景廉,由于征兵受伤成了瘸子,穷困潦倒,儿女啼哭,眼下又是年关因而向曹雪芹借贷。虽曹雪芹慷慨解囊,但并非长久之计。于景廉无意间向曹雪芹提及,京城公子买一只风筝的钱,足够他家老小好几个月的生计。曹雪芹便扎了几个风筝给于景廉去试试。除夕那天,于景廉登门道谢,原来是曹雪芹的风筝卖了高价。因此曹雪芹希望风筝这门手艺能够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也”,于是援笔写下了《南鹞北鸢考工志》。

曹雪芹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传承人缪伯刚的家乡逐渐变成现实,当然这也是他师爷孔祥泽、师傅孔令民所希望的。“我们的手艺也要形成‘守’艺,是‘守住’的‘守’。” 只要认识了解曹雪芹风筝的人,就是在传承,包括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前来研习的学生、采访报道的媒体。“这都是一种传承,不过我们每个人的角色不一样而已。”

缪伯刚:手艺与“守”艺

缪伯刚

风筝寻梦

在手工坊正中的牌匾上,“风筝寻梦”四个大字出自师爷孔祥泽的手笔。缪伯刚创建曹雪芹风筝手工坊只是一个开始。现在,他的风筝寻梦越做越大。

文化传承与实体企业不同,缪伯刚需要把文化传承变现,既要有社会效益,也要有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有成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国家级非遗申报成功无疑促进了这一过程。

2006年,“曹雪芹风筝”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遗,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缪伯刚应邀赴中国台湾、俄罗斯等地参加国际交流,将曹雪芹风筝赠与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多国首脑、大使、参赞。现在,他希望开发曹雪芹风筝的文创产品,让文化步入大众生活。

监制:佟宇 / 策划:李祺 / 执行:于妙妙、王宇轩 / 摄影:谢天、付酉 / 文:ESP、于妙妙 / 妆发:邹成程、杨爽 / 服装:马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