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 | 四个瞬间

12月6日,由冯小刚担任监制、老搭档陆国强担任制片的《剑王朝》登陆爱奇艺。自从宣布开播以来,《剑王朝》就自带光环—它是冯小刚首次触网、担任监制的网剧,是书粉们“最具期待的玄幻剧”;也是爱奇艺重金打造,融合电影元素的新尝试。现在的冯小刚似乎在酿酒,酿只属于他自己的酒。

冯小刚 | 四个瞬间

冯小刚

变与不变

冯小刚似乎一直是个矛盾综合体,入行三十余年,他创作的作品似乎不能用系列或产品线来概括。他一直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中间,每一次转身不但无缝对接,还能获得票房和掌声。

他是个大胆的尝试者,从《甲方乙方》的黑色幽默风格到都市喜剧《不见不散》;从现实主义题材的《手机》到针砭时弊、天马行空的《大腕》;从古装大片《夜宴》到战争题材的《集结号》;从浪漫爱情片《非诚勿扰》到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冯小刚的作品和题材始终都在发生着变化。

如今,他带着一部新派武侠网剧《剑王朝》重新回到了大众面前。

已经十三年没接触过古装题材的他,为什么会监制这部作品?对于这个问题,冯小刚说,跟这次的出品方爱奇艺很熟,在抓创作这个层面,对方下了很大的功夫。从团队到内容都严格把关,承接制作的主体新力量团队,也都是最好的朋友。“ 所以当时跟我说要做这个项目,我就来了—这就是互相帮衬,大家相信我,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接触网剧的机会。喜欢这个小说的读者众多,我也能借此了解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这是一个学习新东西、认识新东西的过程。”

冯小刚的作品形式一直在变,他似乎像北野武一样,不追求固定的风格,但每一部作品里都带有极强的个人态度—他的作品里有一点始终不变,就是“情”。因为一直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保持着敏锐的嗅觉神经,使得他的每次创作都很接地气。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揭露社会道德困境,这是他最爱用的矛盾公式。“其实喜剧最大的魅力,就是面对困境的时候,有的人很痛苦地挣扎,有的人就是乐观的,他甚至能产生出某种自嘲来—自嘲是很高级的一种幽默。” 冯小刚这么说。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他的作品,不论是灾难片还是爱情片,甚至是黑色幽默片背后,他始终在恪守关于“情”的主题,这不是深陷在自嘲当中不能自拔,而是在绝望里不放弃希望—哪怕以一敌百,哪怕一人面对漫长岁月的坚守,也要去努力。而这种“情”,谷子地身上有,李雪莲身上有,甚至是一直在寻找另一半的秦奋身上也有。这种执着到有点较真儿的感情,成为了残酷世界里的不变主题,也成为冯氏电影“真实+ 理想”公式里,扣响人性共情的一根弦。

对此, 冯小刚曾经总结:“ 过去说, 把观众当上帝, 其实不如说把观众当对手。这个心态能促使人拍出好电影—不轻视对手, 把对手放平、摆平, 这是创作者的大境界。”

冯小刚 | 四个瞬间

冯小刚

英雄或小人物

2017 年冯小刚凭借《老炮儿》里的“六爷”拿下金马奖。当天他没有出席颁奖,获奖感言是导演代替他读的,那时他在工体的《老炮儿》演唱会上唱着《爱的代价》。

有人说电影《老炮》里,冯小刚演的就是他自己,有一种侠义精神。而当我们看到《剑王朝》,问起冯小刚如何理解侠义,他说:“侠义,说的就是一个人很有义气,我认为这是很高的评价……和他是不是富有没关系,这是一种性格的魅力。讲义气就会有担当,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期待这样的人出现。每个人内心里都渴望有人伸张正义—有侠义精神的人,就是英雄。”

可是这个人又是谁呢?

派格太合的总经理孙健君曾评价:冯小刚对平民生活有直接的观察。而他对于平民生活的观察,或许和自身经历有关。冯小刚母亲临终前曾说,她把苦受完了,儿子就不用再受苦了。小时候冯小刚特别想有一辆自行车,但是只能每天去和邻居借,借到人家烦了不爱理他;邻里关系紧张,连公共厕所的灯泡和废纸篓都不能共用……童年的生活经历,使他非常擅长观察和处理市井小民题材,但他却从没在自己的电影中动用过这些回忆。

在当选了华表奖评委时,冯小刚说:“我摔过很大的跟头,当时《一地鸡毛》、《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连续四个都泡了汤,所有投资人都躲着我,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狠下心拍商业片的。所以我现在知道哪些东西是抗不过的,哪些东西是可以坚持的。”最困难的时候,他退了租用的办公室,拉着办公用品满街转,找不到落脚地。直到后来拍了《甲方乙方》,那部用看似荒诞的小品完成了老百姓平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并使之轻松实现的过程,娱乐地化解了人们心中的渴望—从1997 年到2003 年,他的电影创造了两亿票房,投资回报率超过两倍。电影《甲方乙方》最后一句台词是—1997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句话其实算是冯小刚的内心独白。

“我就像一棵小树,选择了栽在大山间,那里有阳光可以照耀我。总有一天,小树也会长成大树。那时,我也会有自己的影子。” 这曾经是冯小刚对自己的描述。

他最终没有等到拯救自己的英雄,而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英雄的样子。

冯小刚 | 四个瞬间

冯小刚

圆融与执着

很多事从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去看,都会豁然开朗。

从2006 年的《夜宴》开始, 市场上就出现了一批驳斥冯小刚的论调,觉得他的作品带有“投机者的功利心态”,而2008 年《非诚勿扰》的叙事方式与影片风格又回到了黑色幽默,这部电影打破了当时华语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之后从《非诚勿扰2》、《私人订制》当中,冯小刚在调侃、讽刺、自嘲的风格之上还加入了对于死亡、新时代婚姻状态以及环保等不同主题的看法,一时间又有讨论声四起,有人觉得这是冯小刚在吃老本,扩大主题强行拔高,似乎已经江郎才尽;也有人说这是冯小刚耳顺之年的回归之作,既保留过去的效果, 又对生命多了一层思考。

对于这些争议,冯小刚回答:只有当你的作品足够真实,让人相信,大家才关心它。

同时大家对它的看法又不一样,有分歧,人们才会展开讨论—当一件事被讨论起来之后,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它就会得到一个广泛的传播。当你的作品能够产生一个大的话题的时候,这个作品就离成功很近了。

王朔的笔法和叙事方式曾深深影响了早年冯小刚的作品风格。而早年的冯氏幽默的作品为什么没延续下去,冯小刚说:“喜剧大部分你要自己上手去写。幽默感,有的作者不见得具备,我因为年龄大了,坐下写剧本,盯着电脑的屏幕时间长了会累。还有,这个时代也在往前走,幽默也不同了……写喜剧、拍喜剧要浸泡在这个生活里摸爬滚打,幽默感是从生活里来,这才会对心。写喜剧的人,脑袋上要天线特别多才行。”同时,重复地做一件事,实在是会有点乏味。

冯小刚说:“关于突破自己这件事,我没有去总结和思考过。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有没有缘分遇到一个很好的故事。

我一直尝试不同类型、不同的故事来拍,有一段集中在拍喜剧,后来又尝试拍历史题材。哪个方向我都做了一些尝试,这也有一个好处,在创作上,你是有新鲜感的。”

不论是剧中人物还是他自己,论理儿要说明,这就是冯小刚性格里“轴”的那部分,也是他电影故事的表征和驱动力。而如今61 岁的冯小刚,对比几年前采访他的状态,语速明显慢下来了,整个人似乎更平和。之前有人说,冯小刚老了,所以开始怀旧。其实,岁月容易教会人如何思考。

最终,每个人都还是要向心出发。

生命的本源是创造

“当观众发现你的好几部作品都不一样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期待。当然你还是要打动他,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很享受,很有乐趣。我们往往是拍完了一个电影之后再去找剧本,但是突然间一个好的小说出现,抓住了我,让我有拍的欲望,一旦出现这样一个东西,你所有的创作是围绕着它来的,因为你喜欢,就想怎么把它拍好—哪些是服务于它的?哪些演员的气质性格和小说里的人物接近?什么样的拍摄方法和影片风格跟它能够契合?这些都是根据故事来决定的。”对于自己的创作规律,冯小刚这样总结过。

拍完《一九四二》之后,近三年时间他没再拍电影。他去画室画画,一待就是一整天。他觉得只有在画画的时候,才能够面对自己的内心,不需要取悦别人。他说:“我现在的心情是悲观大于乐观,而且随着片子拍得越多,年龄越往上长,悲观的情绪会越来越强烈。”

2016 年,冯小刚拍了《我不是潘金莲》。尽管为了能顺利过审,片子做了一定的修改,但对于官僚体制和舆情管理的揭露讽刺还是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是一次有开创意义的大胆尝试和突破。接下来就是《芳华》上映,绝对的私人化表达,是他的青春记忆,也拍出了一代人的青春。很多上一辈的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哭了,也许是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青春时光,被电影里的那份真实打动了。冯小刚说:“《芳华》就是抓住了那一代观众,创造了日场甚至上午场的电影,老年观众特别多。我觉得一代导演服务一代观众,不同时代的导演,有跟着他们一起同步成长的观众。像我们这一代导演和同龄人,如今渐渐年龄增大,当把我们的成长经历、过往的历史通过影片拍出来,大家就会产生很大的共鸣,而他们同时也会成为市场的增量。”提到“增量”这个词的时候,冯小刚停顿了一下。

所有私人化表达的作品,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过票房—这是“我的”电影,不一味的讨好观众。而明白电影和导演都具有自我的时代特征,能善用自己的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群,在这种睿智的思考面前,导演的年纪,早已不是问题。

冯小刚说,他喜欢和钦佩的导演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出生于1930 年,如今90 岁高龄依然在不断推出不同题材的优异作品。“我觉得太了不起了!他的每一部电影都非常好看,导演才华让人尊重,而且真值得学习。他和他的电影,给了我特别大的动力。” 冯小刚说。

同时,他从化妆间起身准备去影棚拍照—那里早已搭建好了一列火车的车厢。

“我觉得,一个人的创作生命力是很长的,要认真的来对待。” 这时候, 换好了衣服的冯小刚已经踏上火车,似乎在眺望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