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薛冰 | 我在精神科 摆渡逾万灵魂

得益于媒体宣传与生活条件的提升,精神疾病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然而,24 年的从业经验,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黄薛冰博士发出这样的提醒:第一,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仍然深受“病耻感”的困扰。第二,对治疗的不信任、不彻底是影响精神疾病痊愈的重要原因。第三,想要身心健康,就要树立积极的认知,带着责任感去生活。

黄薛冰 | 我在精神科 摆渡逾万灵魂

黄薛冰:精神病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临床心理科主任。

主要专业方向为焦虑抑郁障碍的精神药物治疗及临床心理治疗,著有《梦- 自我- 现实》等。

进入21 世纪之后,医院精神科的门诊量逐年增加。作为从业20 余年、接诊个案量接近5 万人次的精神科医生,黄薛冰总结原因是:首先,科普宣传使得老百姓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大大提升;另外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钱去负担精神疾病的治疗。

然而,问题不是没有。首当其冲第一条:“病耻感”仍然困扰着许多精神疾病患者,阻碍他们走进医院就诊。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当你与人争吵之时,是否还会用一句“你是精神病”来辱骂对方?

没有绝对健康的人,精神健康是一个谱系

经手治疗的案例千千万万,黄薛冰对其中一个女孩印象深刻。小姑娘非常优秀,就读于美国常春藤联盟中的一所大学。她来就医的原因是:严重抑郁,每天都躲在宿舍里哭泣,出不了门,上不了课,完全学习不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学业压力、文化差异以及父母个性的遗传因素等等,同时影响并导致了她重度抑郁的结果。

但好在这家人非常开通,父母对于孩子患病也没有任何羞耻感,相信医学干预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所以他们敦促女儿回国,带她到医院看病,积极配合治疗。在吃了三个月的药之后,这个女孩的症状明显减轻了。此后,她回到美国继续读书,其间坚持服药,将状态稳定了两个多月,最终痊愈。后来每逢放假回国,她还会去医院复诊。黄薛冰得到的关于她的最后一条消息是:已经研究生毕业的她回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

之所以这个案例让黄薛冰记忆犹新,是因为她被这家人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深深感染了。“很多人得了精神疾病,会责怪自己太脆弱。还有的父母不愿意接受儿女生病的现实,觉得孩子那么优秀,怎么可能得上精神病?那不是很丢脸吗!这种心态耽误了治疗,让患者本来有可能积极向上的人生之路,彻底滑向黑暗的深渊。”

事实上,从精神科的专业角度看,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精神“完全”健康的人。因为精神健康是一个谱系,从正常状态到边缘状态,再到轻型疾病、重型疾病……这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也几乎涵盖了所有人。举个例子:一个人平日里情绪稳定、行为正常,某天突然遭遇了一个重大挫折,他突然变得攻击性很强,打人、咒骂,甚至做出一些非理智的疯子般的行为,这就进入了人格的边缘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帮助他、呵护他,让他从挫折中逐渐恢复,他又能回归正常状态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没有“完全”健康的人,而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也有可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那么一个或者多个阶段出现情绪问题,比如一过性的焦虑和抑郁,以现在的医疗水平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即便是极少数的重型精神障碍,比如精神分裂症,只要早期治疗,效果也是很不错的。所以对于精神疾病,不要害怕,不要觉得羞耻,早发现,早治疗。”

“高危职业”精神科医生,并非影视剧里的神秘角色

精神科医生和护士在实习期时就会被告知,要留意患者是否有暴力倾向,尤其要随时关注站在身后的病人,以免被袭击。因此说精神科医生是高危职业,不无道理。

黄薛冰回忆,有一次她给病人看诊,刚问了一句“你怎么不好”,病人就打了她一耳光:“你凭什么说我不好?我哪儿哪儿都很好!”类似的情况她还见过许多,有的人不信任医生,一进诊室的门就开始录音;有的人不相信药物,吃了没几天就自主停药;还有的人被确诊精神疾病之后,不遵医嘱不住院,反而去深山修行,结果三四年之后又乖乖回来吃药……这些患者因为不理解、不信任而耽误了治疗,是黄薛冰最挫败的时刻。

黄薛冰将精神科医生比喻成“灵魂摆渡人”。她说,这份职业最大的快乐就是让深受折磨的心灵得到解救,带着积极的力量重新回归生活。曾经有一位患有躯体形式障碍的病人,她总是觉得自己大便有问题。为此到处求医,花了很多钱,还吃过不少偏方,但都不见效。后来甚至去医院做了肛门切除手术,然而还是不见好。最后经人介绍来到精神科就诊,确诊为躯体形式障碍,住院、吃药,辅以心理治疗。一个多月后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精神科往往是患者最后的选择,他们来这里也是抱着一种走投无路、死马权当活马医的心态。”黄薛冰见过总觉得自己牙疼,因此拔掉了七八颗牙的大叔,事实上,他的牙齿很健康,“疼”其实是心理作用。“所以想提醒大家,如果觉得哪里不舒服,先去做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要想想是不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来看看精神科。”

之所以强调精神疾病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尽量避免一过性情绪或者轻型疾病发展成为重型,让患者在较短时间、较少痛苦的情况下回归正常生活。至于许多人所担心的药物副作用,黄薛冰说,从上世纪50 年代开始,针对精神疾病的药物飞速发展,并且都经过了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才投入使用。“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所以极端个体化的不良反应是小概率事件。对于绝大部分人,诸如嗜睡、恶心等常见副作用往往出现在用药初期,而且是在可接受的程度内。患者的耐受性会随着服药逐渐提升,这些症状也会慢慢消失。”

黄薛冰 | 我在精神科 摆渡逾万灵魂

黄薛冰

健康的人生就是带着责任感去生活

从开始学习到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黄薛冰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理论和学派。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要数存在主义。这个已经有几百年历史的哲学流派所提倡的积极、实用、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与黄薛冰的价值观不谋而合。

“人生是荒谬的,但正因其荒谬,我们更应该拿出积极的态度去生活,过好每一个当下的时刻。存在主义的思想跟中国传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切皆有可能。对于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愈,这是一种信心基础。”

Q&A:

在您看来,一位成熟且优秀的精神科医生要具备哪些素质?

黄薛冰:首先自己的心理和情绪得是稳定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调节不了,怎么去调节别人呢?其次是要掌握相应的医疗技术,持续性地自我学习和总结,能为患者解除痛苦。另外,一个好的精神科医生还得具有好奇心:对人性好奇,对自然好奇,对生活好奇。虽然说不至于把自己变得样样精通,但起码接地气,跟患者沟通时更容易理解对方。

从专业角度看,精神疾病怎样才算是治愈了?

黄薛冰:首先要求80% ~ 90% 的临床症状消失,这是一个客观的标准。其次,患者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感明显减轻,这是一个主观标准。第三个标准就是要看患者的社会功能是否恢复。也就是说,患者要能够重新回归到社会中去,回到他原有的生活轨迹当中去,该读书读书,该工作工作,结婚生子、人际交往等社会功能都能正常履行,那么我们就说他已经痊愈了。

2021 年10 月10 日是第30 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青春之心灵,青春之少年”,呼吁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什么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如此突出?

黄薛冰:一方面孩子们承受的教育、竞争压力的确很大;另外一方面,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情绪波动剧烈的阶段,因此也就更容易激发心理问题。我认为,我们把这些问题透明化,不避讳它,而是让它暴露出来,这是一个好的信号。这说明整个社会开始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我们期待心理、教育、媒体等各个领域的力量,一起来找到更好的解决策略。

精神科医生这份职业带给您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黄薛冰:我把它比作“灵魂摆渡人”,既是渡人,也是自渡。因为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认知也变得更加灵活。在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时候束缚病人的是他的认知,俗话说就是“钻牛角尖儿”。如果认知变得灵活,思维模式不那么僵化,很多问题就能避免,人也能活得更加通透快乐一些。

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如何调节?

黄薛冰:首先通过认知调整,换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时就能豁然开朗。然后还有行为调整,比如做一些正念冥想等等,让自己放松下来。如果那段时间确实压力特别大,前两个方法调整起来有难度,我也会适当地吃一点儿药物。但特别强调的是,这些药物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专业人士不要自己乱服药。

编辑:张鸣 / 采访 & 撰文:shuji / 摄影:Ray(逆光视线)/ 化妆: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