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扬 | 冰雪初心 飞扬人生

8 岁上冰,31 岁退役,作为中国首位冬奥会金牌得主,更是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23 年的运动生涯里,杨扬是划时代的传奇女性,定义着伟大与非凡。“如果说,从国家队退役,是我人生意义上的第一次‘退休’,那么,我相信,我有两段人生要活,再来一次会更精彩。”在她看来,速滑与人生相通,经历过,感受过,冰面上的一往无前和义无反顾,责任与担当,已成了自己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扬 | 冰雪初心 飞扬人生

杨扬

身份转换,不忘初心

即将举办的2022 年北京冬奥会,无疑是摆在杨扬面前的“头等大事”。

身兼国际组织和北京冬奥组委双重职务,进入12 月,她过起了“黑白颠倒”的日子,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在各种会议、采访、活动间“无缝衔接”,闪转腾挪,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提起开会,她俏皮地调侃道:“我们现在都管开会叫‘夜总会’了,出不去嘛,只能跨时差连线视频开会,经常从下午4 点开到第二天凌晨1 点。”

2006 年退役至今,杨扬在多个国际组织身兼要职,留下了一份光鲜的履历: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速滑第一理事、2022 北京冬奥及冬残奥组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国际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疫情发生前,我基本上每个月要飞一趟欧洲,最多时一个月往返过欧洲三趟”,杨扬掰着指头数,“好像十几年,就这么过来了。”

疫情突然降临,一切恍如隔世。但责任与重担,并未减轻一分一毫。

2016 年初,杨扬和其他18 位退役及现役运动员,当选为第一次成立的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北京申办冬奥时,我们提出要办一届可持续发展的奥运会,以运动员为中心,这绝不是一句空的口号。”第一次会议前,杨扬号召所有人群策群力,整理出了一份长达48 条的建议清单,交到了组委会,“组委会领导非常重视,直接交给各个部门去落实。”

在很多人眼里,杨扬像个贴心的“大姐大”,事事安排妥帖,考虑周全。与各国运动员保持积极沟通,收集诉求,帮助他们了解最新防疫政策。

从零开始,一步步把运动员委员会推动起来,从中获得的成就感,又不同于当运动员时披荆斩棘,在赛场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的快乐。

“那种感觉更像是多年积累后一次释放。”人生的两个舞台,杨扬没有简单做横向比较,“因为运动生涯已经过去了。对于运动生涯,我自己尽心尽力,最后也得到了非常幸运的回报,所以那段日子已经成为历史了,没必要在生活中还背着个光环,非要被大家每天挂在嘴边。”

有时候,看着自己曾经的比赛集锦,杨扬会生出一种陌生之感,“哇!镜头那个人竟然是我。那么遥远,感觉是上一辈子的事情了。”

退役后的身份转换,她笃信要挥一挥衣袖,与曾经的辉煌来次“断舍离”,才能迈入人生的下个阶段。

“有一点是肯定的,23 年在冰场上锻炼出的性格,对世界的理解与认知,对工作的态度,都已经形成了。”杨扬说,这是体育带给自己的珍贵财富。

困顿时,杨扬会提醒自己四个字:不忘初心。

“有时候你会被外界的一些声音、信息干扰,面临难以做出抉择的时刻。很多事怕做得不够好,或没有照顾周全。但后来发现,你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事情原本应该怎么样,才是最重要的。”

杨扬 | 冰雪初心 飞扬人生

杨扬

Q&A:

作为中国曾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印象最深的是哪场比赛?

杨扬: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500 米的那块金牌。之前经历了很多事情,尤其是我的优势项目1500 米冲击金牌失败了,此前这个项目我连续5 年都没有输过。从失败中走出来,那个过程对于我来说特别煎熬,但回头去看,也让我特别感恩那段经历。

接下来的北京冬奥会,预测哪场比赛或哪位选手值得期待和关注?

杨扬: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测性,我也不想给运动员带来太大压力。无论是老运动员还是新运动员,能够在家门口参加奥运会是所有人的梦想,我相信他们都会全力以赴。从我的角度来说,很羡慕他们,甚至都有点儿“嫉妒”他们。

你觉得是这个时代造就了你,还是自己开创了一个时代?

杨扬:出生在这个时代我感到特别幸运。我的教练已经80 多岁了,跟我们讲过他的故事。在他运动员的巅峰期,正赶上中国由于政治原因退出了奥林匹克大家庭,没有机会在世界舞台展现自己的天赋。培养我们这代运动员,成了他的梦想。而我生在这个时代,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天赋,在退役后还能重拾自己热爱的工作。尤其现在,国家强调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让更多人感受到运动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有为明年“两会”准备什么提案吗?

杨扬:今年我准备了一个新提案,就是希望借助北京举行冬残奥会的机会,我们国家所有新建的体育场馆和改建的体育场馆,都能将无障碍设施纳入其中。奥林匹克本身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无障碍的公共设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杨扬 | 冰雪初心 飞扬人生

杨扬

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

2006 年,杨扬做出退役的决定。

退役的时候,一个国外朋友曾对她说:杨扬,欢迎来到真实的世界。“一开始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直到从国家队退役,彻底把自己放到社会上打拼,才知道什么是真实的世界。”

2013 年,杨扬在上海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市场化运营的专业冰场——飞扬冰上运动中心、作为创业者,她事事亲力亲为,工商、税务、消防……一切都要亲自打交道,也乐在其中。

有一次,她想在上海闵行区新建一块冰场,涉及到融资,团队前期和投资方不断沟通,但对方依然点名要和杨扬面谈。杨扬风尘仆仆地赶过去,从公司发展规划,到团队人员构成,全部娓娓道来,一下子就把对方给镇住了。

“他们说,我们接触过很多打着明星旗号的公司,面谈后发现那些明星只是挂个名字,充当形象大使。但看来你是真的有在好好地做公司。”

这份刮目相看,让杨扬有点儿“小骄傲”。

80 多名员工,1000 多位学员,飞扬冰场坚持了下来,“很多家长带孩子来滑冰,都不知道这里是我开的。”杨扬不想让团队有这种感觉——有她在,能扛住一切,没有后顾之忧。

“如果这里叫杨扬冰场,就感觉像是员工围着我转。其实不是的,这个冰场,是大家共同的事情。”

如今之于公司,杨扬笑言自己已是“甩手掌柜”。这是她理想中的状态:“首先它活下来了,我的师弟师妹在这里工作得很好,每天平稳地运营,我可以去做其他想干的事情。”

退役后,她曾给自己定下三个标准:做喜欢的事情,做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剩下的,就交给一往无前地向前冲刺。

刚退役时,一提起自己在做公益的冠军基金,别人会问杨扬:你现在的“盘子”有多大了?外出开会,一听说她在国际组织工作,也问她是什么级别。其实,在杨扬的字典里,世俗的成功,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准绳。

杨扬 | 冰雪初心 飞扬人生

杨扬 & 艾琳

从放不下到放下

与杨扬交谈时,可以感觉到她内在是理性的,清楚自己想过怎样的生活,也能坦然接受得与失。

这份平静与坦然,是她用多年的经历或失败所换来的经验,“从放不下到放下,这一切我都经历过。”

2002 年,杨扬一举拿到盐湖城冬奥会冠军。随后,她短暂退役,成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名学生,又远赴美国求学深造。“第一个学期在犹他大学,没想到全班都知道我是奥运冠军。”周围人投来的目光,让杨扬开始在意别人眼中的形象,揣测言行是否得体,无法做回真实的自己。坐在课堂里,面对老师的提问,她不敢回答,举手次数寥寥,也很少主动表达观点。

第二个学期,杨扬转学到旧金山州立大学,“隐姓埋名”,内心变得平静起来。

班上有个韩国同学,一见到她就说:“我知道你们中国有两个和你同名同姓的杨扬,都是练短道速滑的,在我们韩国很有名。”杨扬笑而不语。

直到毕业,她邀请全班同学到家中做客,看到墙上的照片,大家才意识到眼前的同学曾是奥运冠军,“她们说以前是看着我的比赛长大的,以为我已经很老了。”

很多人还记得,2015 年的吉隆坡,杨扬化着精致的淡妆,身着一席淡蓝色西装,作为中国申奥代表团成员,用流利的英语,发表精彩陈述,成为北京申奥的名场面。

外人眼中的举重若轻,是她用不断努力换来的。加入国际组织后,每当收到别人发来的英文邮件,杨扬总会做个有心人,将其中常用的商务用语偷偷摘录下来,“我从来没系统学过英语语法,就是看书,背单词,背到一定量后,连比带划往外蹦单词,就可以把一件事和别人讲明白。”

时至今日,杨扬依然抓住一切自我充电的机会,看到复旦、同济等高校有讲座或课程的消息,会拉着助理一起赶去旁听。有次,外交部前副部长傅莹来上海开讲座,杨扬骑着车兴冲冲地赶过去,抱着电脑,站着听完了一堂课。

“作为过来人,经常有些退役运动员会主动向我取经,我总是说,要先想清楚你想过怎么样的生活,先不要去想会不会成功。成功的定义是很多的,如果你的理想状态是相夫教子,把家庭主妇当好了,那也是一种成功。”

提起家庭,杨扬眼神中的坚定,转眼变成了“绕指柔”。对于她而言,一双儿女是上天赐给的礼物。2012 年3 月, 杨扬顺利产下了一名男孩, 升级成为妈妈。2015 年11 月出生的女儿艾琳,则被身边的朋友称为“申奥宝宝”。

哪怕冬奥临近,忙到焦头烂额,杨扬的周末时光,依然雷打不动,毫无保留地留给家庭。“昨天我还带着孩子们去骑车,给他们报的兴趣班,也基本上都是安排在礼拜一和五,这样他们放了学可以有事干,我也不会被拴住。双减政策对我们家没什么影响,我们一直都是双减的状态。”

带孩子一起体验各种生活, 陪伴他们慢慢成长,在杨扬看来,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当然现实情况是,陪孩子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经常会忙到手忙脚乱,但这就是我想要的状态。”

杨扬 | 冰雪初心 飞扬人生

杨扬 & 艾琳

Q&A:

如果要在杨扬名字前加个前缀,你会用什么词?

杨扬:飞扬的杨扬吧(笑),就像我的微信名都叫飞扬的心。

对于热爱冰上运动的新人,有没有一些小Tips 可以分享?

杨扬:运动是自我探索的过程,并不是去比较,只要能坚持下来,就是一种收获。

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杨扬:首先是尊重他们的特点。不因为我练滑冰,就要求他们也从小练滑冰。我儿子现在在练游泳,滑冰也就是“溜达”的程度。女儿已经有两个月没有滑了,有点抗拒,我也就由着她去。对于运动,首先他们要喜欢,之后才是在方式方法上的指导。

如果两个孩子想当运动员,你会支持吗?

杨扬:当然!我运营俱乐部能感受到,训练和学习,在小学阶段是可以兼顾的。青少年时期,重点是通过普及,让他们喜欢并多体验一种生活方式,感受体育文化。

作为母亲和过来人,想对女儿说的话?

杨扬:我希望她首先学会独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独立养活自己的能力。其次是要自信,自信会让她更有魅力。

编辑:荆菁 / 采访 & 撰文:耿耀 / 执行:李维娜 / 摄影:覃斯波 / 服装:禹宁、翔鹏远 / 妆发:朱莹莹 / 摄影助理:王典、晋培钦 / 服装助理:苟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