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浩
图画里只有天空、光和房子。摩天大楼森严耸立。低矮的房子成片生长在期间,但不及摩天大楼清晰。房子和房子之间显出一条充满未知的透视线,划向远方。太阳从透视线的末端照过来。不可捉摸的远处是光亮的,近处则是黑暗的。这幅图画的具体生成指令丁浩已经记不清了,但核心词汇是未来世界。
丁浩把这个用作自己的微信头像,取代之前更加具象的风景画。
丁浩
围棋和答案
丁浩22岁,从六岁多学围棋,到现在下棋已经十六年。
像很多围棋手一样,早在大家热议AI之前,丁浩就接触AI、使用AI了。2017年5月,Alphago战胜当时等级分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不了解AI的人都在惊呼。但丁浩他们知道,就像此前一年Alphago赢得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比赛和之后的所有比赛一样,在下围棋这件事情上,人类赢不了AI了。围棋已经被AI透彻地描述出来了,像一个来自未来的故事被彻底地剧透。
丁浩已经拿到了围棋世界冠军。作为第一个拿到围棋世界冠军的00后,获得围棋九段。这代表围棋的最高水平。就像到达了一座山的山顶,到达了人类用双脚可以企及的最高处。
拿到世界冠军头衔是在第27届LG杯世界围棋棋王赛,决赛于2023年2月1日在中国棋院进行。在国内围棋界,大家公认这是现在最重要的国际赛事。LG杯世界围棋棋王赛由韩国《朝鲜日报》主办。它的前身为韩国国内赛事棋王战,自1996年变为了各国参与的LG杯世界棋王战。虽然也有欧美选手参与,但几乎每一届比赛的决赛都在中韩日选手中产生,尤其是中韩选手。
丁浩
在今年的决赛中,丁浩的对手杨鼎新就和他一样来自中国。杨鼎新10岁那年职业入段,14岁那年拿到国内职业围棋锦标赛的冠军。2019年,杨鼎新拿到过LG杯世界围棋棋王赛冠军。丁浩和杨鼎新都是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拿到了世界冠军。这是一个围棋手职业状态最好的时候。不管是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一个选手在这个时候都有了足够的积累。但衰退也离得不远,一个选手在30岁面对比赛就会很吃力了。记忆力会下降,体能会下降。这是围棋这个项目的一个重要的改变。如今的围棋竞技中,已经很难容纳下老棋手了。
这被看作是围棋日益发展的结果。一代传奇吴清源从1939年到1956年在日本十番棋擂台上连续击败同时代所有一流棋手,直到1961年47岁时遭遇车祸并染上肺结核后才宣布退出各大比赛,70岁才宣布隐退。1980年代,中国掀起围棋热的时候。很多围棋手技艺最好的时候也还是在30岁之后,1952年出生的聂卫平就是在30岁的时候成为围棋九段。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围棋的发展。其推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关于速度和眼界的故事。再也不是“技术发展还很落后,大家水平都不高,一旦有一个思维超前的人,就可以下很久的时代。”从顶尖棋手对弈的棋谱迅速就能被大家看到,到现在围棋的世界已经有了可以被触到的边界。因为AI,围棋成为了有答案的东西。对于围棋的训练来说,这意味着围棋技术的提升会变得更快。这是好的改变。但对于丁浩来说,这个改变不算好。
丁浩
自由和迷茫
丁浩出生于山西大同。因为他的爸爸喜欢围棋,被带着接触围棋。一开始下棋的时候,丁浩的爸爸需要让他几个子,需要让的子数很快变少。丁浩进步的速度让周围人惊讶。他们说他聪明。他们发现了他的天赋。那种惊喜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未知超越已知的希望。丁浩本来也学笛子的。但在笛子和围棋之间做选择,丁浩他们家为他选择了围棋。
从大同到太原,从太原再到北京……丁浩的爸爸一直陪着丁浩训练、比赛,经济上的支撑则主要倚靠丁浩妈妈工作的收入。随着围棋技艺的进步,他们就要去往更大的地方。这意味着生活的物价也会随之上升。物质上的苦成为一种固定的条件,加在丁浩围棋的路上。这是他在学习围棋的这条路上比较特别的地方。
除此之外,丁浩觉得每个下围棋的人的路都极其地相似,包括获得冠军这件事情也没什么特别的。和其他的比赛没什么不同。
丁浩
决赛之前,丁浩的习惯跟往常的很多次比赛一样,放松,听歌。比赛的准备在之前就做好了,绝对不在赛前这几天。在大赛之前,丁浩也不像有的棋手会研究对手。
那天的比赛对于丁浩来说很顺利,他以2-0的比分赢得了比赛。奖金3亿韩元,约合165万人民币。他成为中国第23个围棋世界冠军。但夺得冠军之后丁浩一点高兴的劲也没有。他内心觉得自己总会拿到冠军的,这没什么奇怪。比赛太过顺利,每次比赛的夺冠都是这样,他总是觉得比自己想象的容易。以致于他回想起来会觉得这段经历不太真实。
印象更深刻的不是拿冠军的这段经历,反而是别的。从去年开始,丁浩的爸爸不再陪着他生活。丁浩开始一个人生活了。“生活琐事不用他来操心,干什么事情都会受到督促”的生活不再了。虽然丁浩还没有从以前的生活框架中跳出来,还是会自己限制自己。但相比以前,他的生活自由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也会有些迷茫,尤其是在拿了世界冠军之后。
丁浩
意义
在围棋上的荣誉达到了顶点,而与此同时,AI让围棋未知的部分消失了,这意味着AI消解了围棋的意义。至少是对于丁浩的意义。
丁浩喜欢围棋。且丁浩认为一个职业棋手如果不喜欢围棋就没有驱动力,就不会成为顶尖的高手。
围棋有它独有的一些乐趣在。“现在每个棋手都在拿AI研究布局,但是人的记忆是有限的,你能研究多少步?你的上限也就研究个三十手,五十手,后面肯定还是得自己下。但是后面的这些部分就体现了一个棋手想象的能力。”丁浩觉得一个棋手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打破AI带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你知道这是好的,但与此同时你能想到一些其他的东西。
“很多新手在拿AI研究了怎么下棋之后,会形成一套自己的体系。尽管他有这种体系,但他没有能力下出体系之外的东西。他会因此感到不安。他会因此出现失误。而当这种时候,一个棋手能够下出不在对方体系范围内的东西,就会让对方受到更大的冲击。”围棋还是在考验一个人打破思维定势的能力。
通过训练的时候,一个棋手在下棋的时候会自然地排除一些不太可能下的地方。但是棋盘有361个交叉点,如果每个点都要算一遍的话,就太浪费时间了。所以,棋手会通过训练,倚靠直觉去排除一些点,而有想象力的棋手可以去多想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隐藏着很多机会。作为一个有好奇心的人,作为一个很喜欢怀疑的人,丁浩经常能够想到别人很难想到的地方。
丁浩喜欢围棋就是因为他有非常旺盛的好奇心,而围棋的变化无穷无尽。
丁浩说:“在AI出现之前,人们在棋盘上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人们永远都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但是当AI出现之后,它会提前告诉你的上限。它已经把最高的那一部分告诉你了。你已经看到它最大的轮廓,只不过你还达不到而已。你会不会因此丧失动力?我觉得是会的,会丧失一些动力,因为你已经看到了,你即使没达到你也已经看到了。”丁浩对围棋的好奇心下降了。
“我现在回想,如果我刚刚开始学习围棋的时候已经有AI了,我说不定就不会选择围棋了。”那时候因为围棋和笛子的课程都在同一天,产生了冲突。当时只能选择一个课程继续学习下去。丁浩说:“如果当时我就知道围棋已经有答案的话,我可能会选择去学音乐,因为我感觉音乐是不会有答案,即使AI发展得再快它也不会有答案。”
丁浩
确定和未知
除了围棋手,丁浩现在还是上海财经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他今年已经大二了。但是因为训练和比赛,他很少有机会在学校里生活。
2022年9月刚进校的时候,因为当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比赛比较少。当时丁浩想闲的时候可以多去学校待着。但是后来发现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去学校也很不方便。因为一旦去了学校之后,一旦出现了阳性病例,很有可能就会封校。到时候想要参加比赛就出不去了。现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管控解除了,但比赛也多起来了。
丁浩所在的专业是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的新闻系。有限的大学生活还是给了他一些重要的感悟。在学校,他看到了很多个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他们多才多艺,什么都会一点。不像他,只是下棋。丁浩觉得很羡慕。
丁浩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有些社恐。
相比很多行业及竞技项目,围棋其实关注度不高。赞助方是很重要的。这样的环境里,棋手们免不了需要跟赞助和支持棋赛的人一起吃饭。有的棋手会积极地参与饭局,言谈往来应付自如。对于丁浩来说,这很难。
在社交场合常常会不自在。具体表现是,酒桌上恭维,顺应时;交往中寒暄、客套时;他都不愿置身其中。丁浩更喜欢棋手们私下的聚会。大家都很了解,不用假客套,想到什么说什么就可以了。如果两个人说话时不能直接说想要说的事情,需要为了顾及什么而说点没有必要的话,比如像是“你今天穿得很好看”或者“今天的天气真不好”之类的,谈话如果一定要从这些话语开始,没有必要。也就是说社恐其实只是一种对不真诚和没有意义的拒绝,实际只是一种选择。
很多人也会误把他这种对于“言之有物”的在乎看作是他的自卑。但事实上,丁浩觉得自己是很自信的人。他很清楚,自卑的时候很多时候其实只是来源于信息差。“如果别人和我掌握的信息一样多的话,我通常不会产生这种想法。”就像看到别的大学同学时的“自卑”。其实不是源于丁浩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而是因为会他会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好像太窄了。他会因此担心自己的路是不是走得不对。
但丁浩才23岁,确定的已经确定,但未知的都还在未知当中。
丁浩
好奇,不是恐惧
在围棋之外,日常的生活里,丁浩喜欢音乐,喜欢写作。即使在这些爱好上,他也异常地在乎意义。不管是选择自己要听、要阅读的东西,还是选择自己要创造的东西,他都在乎意义。
他最近在看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他满怀期待地去看好评如潮的科幻电影,并在看完后认真地写下自己的不同看法。他在乎一个人的好奇心,也在乎一个人保持独立判断,保持怀疑的认知习惯。他希望自己是这样的人,也希望自己会交往的朋友、恋人是这样的人。
他说了那么多关于AI所给他带来的改变。很多其实是会挑战他、动摇他的改变。但是问他,你害怕AI吗?丁浩说不会。
丁浩说:“一个好奇心重的人应该不会害怕任何东西。就是不会害怕。他肯定只是好奇。我想想我应该没有害怕任何科技的出现,我肯定都是期待的。比如说真的有一天有三体人给地球弄来一个水滴,只要他还没打在我的脸上,我应该都会对他产生好奇,而不是恐惧。”
监制·佟宇、编辑·李祺、采访、撰文·晏文静、摄影·树晓宁、服装造型·马敏倩、妆发·Vivi、摄影助理·管朝阳、助理编辑·王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