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2023 年7 月22 日,沈伟作为总导演、编舞、编剧、视觉总监、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和造型设计的新作《诗忆东坡》在上海首演,这是这位亚洲舞蹈大师首次基于历史人物创作的现代舞剧,也是他与从世界知名舞团荷兰舞蹈剧场归国的青年舞蹈家吴孟珂的首次合作。首演之后,沈伟和吴孟珂在与V 的对话中回忆各自在时空间步履不停的舞蹈历程,在他们看来,亚洲似乎并不是一个虚幻的地理概念,亚洲就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文化的精神。

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沈伟、吴孟珂

2023 年7 月22 日,沈伟作为总导演、编舞、编剧、视觉总监、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和造型设计的新作《诗忆东坡》在上海首演,这是这位亚洲舞蹈大师首次基于历史人物创作的现代舞剧,也是他与从世界知名舞团荷兰舞蹈剧场归国的青年舞蹈家吴孟珂的首次合作。站在亚洲的土地以身体的运转传递东方流转千年的信息,《诗忆东坡》标志着沈伟对古典文化精神的研究和表达进入更深的领域,也是吴孟珂在组建家庭和成为母亲之后重新回到舞蹈舞台的第一个作品。

首演之后,沈伟和吴孟珂在与V 的对话中回忆各自在时空间步履不停的舞蹈历程,在他们看来,亚洲似乎并不是一个虚幻的地理概念,亚洲就是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文化的精神。

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沈伟

沈伟:舞蹈作为超越疆域的语言

在接到东方演艺集团的邀请,制作一部关于苏东坡的舞剧时,沈伟起初是犹豫的。设想中,这个项目过于复杂,也需要他重新学习,沉入苏东坡的诗词中,回到宋朝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已有诸多日程安排的他而言,像一场时隔多年的大学通宵补课。在花费数月翻看资料,重新研究苏东坡的生平与宋代文化后,他选择接受这个挑战。近两年后,《诗忆东坡》得以在上海迎来它的首演。

与人们对于历史题材的剧作勾勒人物生平的期待相左,沈伟不认为这部舞剧的首要任务是具象地叙述人生故事和描绘苏东坡这一人物经历。舞蹈的特性并不在于它的叙事性,而是舞蹈艺术身体运动语言对感官的感染。因此,舞蹈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对肢体艺术感官认识的空间,而非像小说和电视剧表达语言的说故事。在这个意义上,舞蹈与诗歌很相似。在考虑如何以舞蹈的形式呈现有关于苏东坡时,沈伟更在意的是编排是否捕捉到东坡的诗词与精神状态以及内在的体验。如同他的诗词传递他的精神,这部舞剧力图从感官到思维的过程呈现苏东坡的灵魂。通过五感去把握肢体语言与舞台综合表演艺术的信息——那是比故事畅叙更接近他的本体表达的艺术特色——舞蹈。

至于这种基于苏东坡精神的艺术感受上的信息是否能得到有效的传递,也依赖于舞者与舞台艺术传递出来的艺术性与质感的准确性。在舞蹈艺术语言质感上, 沈伟提到,这个听上去玄之又玄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身体呈现的运动机理感觉。肌肉的放松和用力会影响身体的软硬,过于松弛会导致动作没有力度,而太过用力则会令动作僵硬。棉有棉的质感,皮有皮的质感,舞蹈的质感很难被笼统地定义和单一化。 也如同传统绘画中对意境的感官认知 , 它是一种感受而非停留在叙述故事并以“看懂”为单一标准,不然那些真正重要的感知与升华出来的东坡精神与智慧就都被抹杀了。

作为《诗忆东坡》的总导演、编舞、编剧、视觉总监、舞美设计、服装设计和造型设计,沈伟不仅通过舞者的肢体,亦通过舞剧画面的整体设计表现苏东坡的精神境界, 也同时体现以苏东坡为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中的书画同体、诗画一律。无论是舞台上的苏东坡画作《潇湘竹石图》的巨型手绘的呈现, 还是诗词《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苏体书法的再现,以及14 个不同篆刻形式的苏轼名号道具,还是第三章“夜来幽梦忽还乡”中,舞者吴孟珂以发为笔,在长白的画卷中书写,都可以看到沈伟作品里对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呈现与发展, 也可以认识到他游走在多种媒介之间,将视觉、音乐、舞蹈、书法和绘画自由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对苏东坡通识诗、书、画、古琴的一种回应,也是基于沈伟自身修养和持续多年的跨媒介的艺术实践。

1968 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的一个湘剧世家的沈伟,在家庭的教育氛围下自幼学习书法、水墨画和工笔人物花鸟画。16 岁,沈伟就成为湖南省湘剧院的剧团演员。但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随着大量西方艺术理论译介涌入国内,沈伟也由此接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其中,极具结构性的素描线条和文艺复兴绘画, 以及印象派中明艳的色彩进一步激起了他对西方绘画的兴趣。依靠自学,他曾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第二名,但因文化成绩遗憾错过。之后因为参加舞蹈比赛,机缘巧合被评委看重,沈伟才走向了学习现代舞这条道路。

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沈伟

1994 年,已在国内获得首届现代舞大赛编舞及舞蹈表演双料一等奖的沈伟次年决定前往美国纽约留学,沉浸在现代舞的世界焦点热浪中,从各类艺术展览及舞蹈演出中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在参与不同著名的编导的作品的演出同时继续自己的创作的探讨,直到通过《声希》《天梯》等基于东方哲学与西方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受到来自美国与欧洲主流艺术界的关注,沈伟从来没有停止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寻找创作的母题。而对概念的运用和探索也令他的舞蹈作品进入更抽象的实验,但保留了感性的力度。2003年,沈伟运用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春之祭》创作的作品,在舞蹈界原创性地建立了艺术的新价值, 作品同时也融合了中国戏曲运动规律与现代舞蹈新语汇的创新,“在简洁的抽象中,纯粹的运动捕捉了音乐的能量。”

与之相平行的是他在绘画创作上的改变,沈伟从未放弃过对画画的热情。他回忆道,小时候从写实主义的训练进入到印象派的研习,再到如今更为抽象的视觉表达,他一直在发展和提升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一个经历对一切事物进行研究自然而然的过程,每到了令人满意的阶段后,创作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下一步探讨中。

活跃在西方艺术界的沈伟,他的下一步是这些年来他带回来的艺术经验, 和在国内进行的艺术教育, 以及带动新时代的艺术能量。 他用自己的经验与艺术语言启发更多的本土创作者和艺术工作者。2008 年,他受奥组委与总导演张艺谋的邀请,负责编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场舞蹈《画卷》以及参与开幕式的策划。《画卷》篇十五位舞者用现代舞完成一幅中国山水画,这也是很多国内观众第一次记住沈伟的契机。自那以后他常常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和上海艺术节分享他的舞蹈和绘画作品。 再到2019 年,他作为竞技秀节目《舞蹈风暴》的导师,借由综艺节目的影响力,引导更多中国观众打开对不同舞蹈的认知和理解力。2021年,他邀请了在《舞蹈风暴》中的部分中国舞者,参加了他新编排的浸入式艺术现场《融》, 给予舞者们去掌握体验新的舞蹈知识。其中,观众能够在表演区中自由穿梭,贴近观看舞者的动作——恰似行为表演的现场。而于2023 年上演的《诗忆东坡》则是体量更为庞大的创作,半年多的亲自训练培养舞者, 以及带领融合不同的艺术门类去实现一个更为丰富的历史素材。

如今回顾,如果说来自亚洲编舞师的作品在近三十年来逐渐进入到美国与欧洲现代舞蹈界的主流,甚至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这些话语权也是一点点争取而来的。沈伟获得了无数国际重要奖项,现在的他还会参与到为一些重要西方奖项的提名,也常常得到国际主流媒体的关注。但在三十年前,亚洲人是很难得到这些荣誉的,他们是这场艺术运动的外来者。而今,曾经在玛莎·葛兰姆(Martha Graham)、保罗·泰勒(Paul Taylor)、荷西·利蒙(José Limón)等现代舞大师作品中学习成长的沈伟,自己的作品也被列为了重要教育界如茱莉亚学院、北卡罗莱纳艺术学院以及美国舞蹈节的毕业练习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文化艺术界也需要来自其他文化的新视角和新创造。

对当今亚洲文化艺术的创作来说, 现代舞界的发展速度可能更为明显。沈伟认为,现代舞在其诞生的意义上就并没有以任何具体的标准为主流。它是从现代社会文明中产生的,而不是现代舞等于“美国的”或者“欧洲的”舞蹈。决定能够得到现代舞界认可的并不是编舞师的背景,而是作品的艺术性够不够强、研究是否深刻。创作者要怀着热爱去探索自己的选择。这也是沈伟对希望在国际上发展的年轻一代亚洲艺术家们的期待,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大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中,在一个越来越综合的世界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创作者需要自己决定要做什么、吸收什么、创造什么与建立怎样的艺术语言与之对话。

对于沈伟而言,这场对话总是关于如何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美好的传统文化与发展。他所蕴含的亚洲力量,是它的文化、审美和韵律,那是一种深层的、不外露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却总能静水深流。

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吴孟珂

吴孟珂:以舞蹈与世界相连

吴孟珂在舞团荷兰舞蹈剧场(Nederlands DansTheater)工作的十年间,时常面对“亚洲舞者”这个称谓。2010 年,她初到荷兰,加入这一世界顶级舞团时,团内只有她和少数几位的亚洲面孔。几年后,在来自世界各地的NDT 舞者中,出生于中国、日本和其他地区拥有亚洲面孔的舞者一度达到七八位,占了全团近三分之一——这是一股活跃在西方舞蹈界、愈发显眼的亚洲力量。

但亚洲面孔一度是吴孟珂不安全感的来源之一。14岁起在台湾接受舞蹈教育的她,在刚进入“NDT 二团”时,面对身边才华横溢的舞者,观察他们的跳舞方式和审美喜好时,一度急于抛下过去,想要变得和他们一样。她不确定自己内敛、含蓄的生长环境和教育背景是否能适应这里张扬、大胆的表演生态。彼时,因为林怀民对台湾表演艺术的深刻影响,台湾一直走在亚洲现代舞的前沿,拥有大大小小的本地舞团。吴孟珂在大学的时候,受到了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太极、武术等多种形体训练。

也是在这段期间,她意识到现代舞可以利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将内容表达出来。这对于充满奇思妙想的吴孟珂而言,是更为亲近艺术的通道。而真正进入NDT、成为职业舞者后,她需要面临巨大的竞争,如何在三年内拿到“一团”的合约。

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吴孟珂

吴孟珂眼中的NDT 是一个很包容且多元的创作环境,来自不同地域的编舞家轮番与舞者合作。在舞团的舞者需要接触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编舞家则会通过一两天的排练来认识舞者、选择他认为适合的舞者。这个公平且残酷的平台也让她主动希望去尝试更多的合作,打开自己,调整成更适合舞团审美的状态。对亚洲舞者身份认知的转变发生在她成功进入一团后。她逐渐意识到,无论是自己的文化背景或是成长教育环境都是她在与编舞家合作时的重要养分。一次,一位编舞家要求她用肢体表达令她痛苦的经历。吴孟珂选择不使用过多的肢体语汇来表达痛苦,而是长时间将手高举着一把沉重的椅子,展现身体从一开始不由自主的抵抗,到椅子的重量慢慢压迫在身上的过程。

最后,她从椅子底下站起来,平静地分享了自己从小与父亲的关系以及父亲严厉管教、体罚她的经验。还有一次,编舞家要求舞者每人准备一首歌曲,以自己的方式演唱。吴孟珂便用记忆中的京剧唱腔进行了表演。那些她曾急于抛下的过去却成为日后与编舞家创作时最珍贵的素材。同时,吴孟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合作对象的赞美。他们会直接告诉吴孟珂,东方人的脸庞是美丽而神秘的。不断累积的作品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她,这些经历都加深了她的自信,也让她开始有意地从自身的文化背景中挖掘视角、更加舒服地拥抱自己的状态。

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吴孟珂

在NDT 舞团工作的十年间,吴孟珂与包括捷克编舞家伊日·基利安(Jiri Kylian)、以色列编舞家奥哈德·纳哈林(Ohad Naharin)、瑞典编舞家麦茨·埃克(Mats Ek)、加拿大编舞家克莉丝朵·帕特(Crystal Pite)、德国编舞家马可·歌克(Marco Goecke),以及舞团前艺术总监保罗莱·福特(Paul Lightfoot)、驻团编舞家苏尔·莱昂(Sol Leon) 等多位大师合作。亦获得了来自《荷兰誓言报》《荷兰剧场报》《泰晤士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十年的全职舞者生涯也意味着严苛的日程表、不断的巡演和伤痛,与此同时她也逐渐发展出对包括戏剧在内其他表达形式的兴趣,不断关注艺术教育议题,并回到熟悉的文化环境中进行表达。

自2016 年起,吴孟珂开始在台湾举办“身体微旅行”工作坊。这个想法起源于她在NDT 夏日集训营中教课的经历。这个面向全世界年轻舞者开放申请的集训营聚拢了一批求知欲强烈的表演者。吴孟珂很希望能把这样丰富的学习资源带回家乡,反哺和当年的她一样急切于与世界一流舞团接触的青年舞者们。“身体微旅行”不仅开设舞蹈类课程,也包含戏剧、文学课。吴孟珂认为,舞者应该更多地与不同形式的艺术创作者交流,锻炼自己的表达和思考能力。这个工作坊也欢迎演员、音乐家等其他职业的创作者,在教室中相互激荡、启发。

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吴孟珂

2020 年,在NDT 舞团工作已满十年,吴孟珂选择了离开。她好奇,除了现代舞以外,还能做哪些方面的尝试呢?回到北京、建立自己的家庭后,吴孟珂的生活有了除舞蹈之外的更多面向。她对与女性品牌合作拍摄,与导演和编舞家花了很长的时间设计如何在镜头下用肢体来探讨“受束缚的身体”这一议题。也和媒体平台合作策划舞蹈影像单元,挑选世界范围内优秀的舞蹈影像,每年11 月在国内展映。在展映期间,吴孟珂也与丈夫尹昉一起,开设舞蹈影像工作坊,邀请对舞蹈的镜头语言感兴趣的导演和舞者来体验肢体的运动与表达,并支持相关舞蹈影像作品的创作。

2021 年,一通重返舞台的邀约电话找到了她。吴孟珂得知沈伟正在寻找舞者加入《诗忆东坡》的制作时,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是合适的人选。沈伟的舞蹈肢体风格一方面有中国传统戏曲身韵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受美国后现代舞蹈身体运动理念的影响,因此,舞者需要长时间接受这种专属身体技术的训练,才可以达到相对自由的运用。这对从事现代舞工作十几年的吴孟珂来说也是一次打破重塑的过程,她必须不断地放下自己以往的习惯和经验,更加虔诚和谦卑地迎接新的发生。

在合作过程中,更让吴孟珂受启发的是沈伟对于文化和美学的融会贯通。沈伟旅居美国和欧洲,但始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又不拘泥于传统,通过视觉和身体创造出融合的当代语境。这次作品是跟苏东坡的诗词进行的对话,也给了吴孟珂重新认识中国古典诗词的机会。

沈伟与吴孟珂:亚洲的身体,文化的精神

吴孟珂

在《诗忆东坡》的第三幕“夜里幽梦忽还乡”中,她和舞伴的表演即是围绕苏轼追忆亡妻王弗写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展开。沈伟要求他们用极慢的速度去完成所有的动作,专心地控制身体,靠专注力赋予这一过程重量感。而第一次播放配乐合演时,吴孟珂不能抑制地泪流满面——在那一刻她是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诗词中爱人已不在身边十年的孤独感在自己的身上流淌着。

吴孟珂还在《诗忆东坡》中进行了以头发为毛笔书写的尝试。她认为这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以民族习俗中具有重要含义的头发和用于抒发情理的书法来体现情感的深度——它不是宣扬式的倾泄,而是沉稳内敛、刻骨铭心的东方书写。因此,当吴孟珂时隔三年重新站上舞台,面对不再有文化隔阂的观众进行表演时,反而体验到了职业初期才有过的紧张感。她沉下气来,调整呼吸,重新有了脚踩在大地上的实感。

作为一个出走欧洲、又回到国内的亚洲舞者,吴孟珂不认为她在“刻意地”释放亚洲力量——她只能做好自己,而她从中生长的文化语境自然给予了她与欧洲同行们不同的视角。在提到亚洲地区其他的艺术创作者时,吴孟珂首先想到的是从小喜爱的台湾雕塑家朱铭。她还记得初见 “太极系列”雕塑时的震撼:这些巨大、厚重的雕塑各有姿态。若从不同的角度观赏,能同时看到它们真实又抽象的一面。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能从这些贴近生活的作品中找到乐趣。吴孟珂说:“这些雕塑时刻提醒着我,一名艺术工作者的生活本身始终是重要的。”

监制:秋楠 / 时装总监:眼球人 / 策划:施一一、YIWEI / 摄影: 杨锦龙 / 造型:沈伟(扒赖客)、吴孟珂(施一一)/ 化妆&发型:沈伟(毛毛-HUANG )、吴孟珂(袁帅)/ 采访&撰文:博雅 / 制片:张霜晨 / 服装助理:KICO、NOVI / 策划助理:CHELSEA